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清朝桐城”陪”的故事

    信息发布者:方明华
    2019-08-24 11:09:33   转载
    最深情的男人。
    老宰相不是,一边守着青梅竹马的姚含章,一边一娶再娶,七十一岁临走还丢下个二十多岁的小夫人给子孙们供养。
    方文不是,六岁时左光斗一眼相中的才婿,左金鸳右鹤胎,在外游山玩水,诗酒人生,丢了老婆孩子在家没吃没喝,气得刚烈的左氏夫人中风而亡。左家一堆血气弟兄早看不下去,妹妹一死,无所顾忌,打得鹤出鸳死,而且一尸两命,方文自己有家回不得出走他乡,此方文做的恶。
    孙临不是,以方孔炤的女儿方以智的妹妹方子耀,诗词书画无有不精,十七岁如花似玉之时即归孙临,还有什么不满足,偏与戏子葛嫩一往情深如胶似漆,难得那葛嫩也是个情义之人,双双被清兵所虏,双双坚贞不屈,双双遇难。落得个方子耀要投死殉节,不知有你何事,你殉谁?夫君?葛嫩?人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你去干啥哟?还好没死成,儿孙满堂活到七十二岁。
    。。。。
    太多了,太多了,其实留守妇女儿童自古就有,有出息的做了官将家室带在身边,也是一妻几妾,没本事的常年奔走四方,妻儿老小缺衣少吃在家干熬。渐渐觉醒的才女们情感丰富,虽无力反抗,这些哀怨都写在诗里呢。
    不要跟我说这是落后的时代使然,封建的文化背景使然,动乱的社会使然。我就见到了两个大情种。他俩便是老桐城最深情的男人。
    张廷玉

    我在《桐城三宰相背后的夫人们》一文中就说过张廷玉是古今少有的大情种。
    首先少年廷玉对妻子的深情。妻子姚氏体弱多病,静默寡言,十七岁归廷玉,结婚多年没有孩子,自知身体孱弱,一再提出让廷玉纳室,廷玉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坚决不受,心里眼里只守着病妻,守着这个不能给他孩子的病妻,直到结婚十二年后她去世。
    廷玉对妻子生前不相负,逝后也不相忘。每回到家,第一件事便是去妻子墓前哭拜。悼亡诗写了几十首,我最动心的还是这首“自怨自怜还自悼,如梦如醒复如痴。家人相劝无多哭,浑未思予不哭时。”廷玉的哭是发自内心的,他的想念是终其一生的。
    廷玉去世后也是回到姚氏身边,与姚氏合墓,为他生了四子三女的几房夫人均无缘身侧。
    因这份深情,是姚氏之幸,以二十九岁的生命,在廷玉心中活成永恒。
    因这份深情,是众夫人之不幸,无论你怎样的付出和努力,都只是伊人的替代品。
    其次是老年廷玉对雍正的深情。廷玉的晚年可谓凄惨,乾隆的恶作剧让他一生功劳苦劳都一笔勾销,落得个抄家罚款的结果,含恨离世。都说他老了老了还不顾斯文哭哭啼啼向乾隆讨要配享太庙的待遇,简直是要名不要命,其实乾隆不懂他,世人不懂他。
    惟有我懂他。
    他是看重这些吗?非也。
    想当初,廷玉和雍正打小在宫廷中结识,一见如故,先如兄弟,后为君臣。雍正在位十三年,廷玉竭尽全力辅佐十三年,这是他们两人最好的年纪,是他们最意气风发的年纪,心念相通成为绝配,治理得天下顺风顺水,蒸蒸日上。他俩是君臣,是头颈,是战友。两人都是性情中人,雍正为了给汉人廷玉给臣子廷玉“配享太庙”查遍史册找借口,更是顶住了多少反对之音,让多少重臣心中愤愤不平。
    可惜雍正突然驾崩,廷玉如失魂魄,雍正留给他的“配享太庙”的承诺已经不是君臣承诺,而成了他和雍正之间感情的见证,是雍正留给他的信物。他能不要吗?他能轻而易举丢失吗?因而他涕泪交横斯文尽失冒着性命甚至全家性命的风险去找乾隆据理力争。
    他失败了,他尽力了,他走了。
    我相信他走得遗憾,但绝不后悔。
    方中通

    我从来不知道方以智有这么优秀的儿子,我是在查询闺阁资料中发现中通的。读了他的诗文,内心充满温暖,悟得中通取号陪翁之意及《陪集》之名的由来。
    一个“陪”字,道出他是个温清脉脉做事低调之人,我愿陪你天涯海角,我愿陪你出世入世,我愿陪你生生死死;也道出他的人生轨迹,不离所爱之人左右。
    陪父母。以智半生颠沛流离,中通十五岁避难归来便紧紧追随父亲。父亲逃亡,隐世,出家,中通大都陪伺左右,陪父亲亡命天涯,陪父亲绝尘世外。如以智受邀为青原方丈主法席,中通从《随侍入青原》到《拜辞老父归里》,达三年之久。三年间将父亲播迁途中所著《物理小识》编次付梓,又编次《浮山后集》。
    陪父亲过除夕,为父亲庆生,中通比贴心的女儿还贴心。《大人诞日中通设斋请上堂》中说“。。。穷子趋庭意,严亲出世情。。。”,儿子虽穷,也要让老父亲那颗出世之心感受到家人的情意啊。
    中通也想家,家中还有老母,还有妻子儿女,三年后辞别父亲,回家探母。
    《拜辞老父归里》
    三载西江侍,亲恩日夜深。
    欲辞先堕泪,无语但沾巾。
    不作还乡梦,其如念母心。
    故园频寄信,忍齿到而今。
    父与母,一个尘内,一个世外,中通的心啊,恨不能分做两瓣。

    中通最有名的是为父守丧时所作的长篇《哀述》,我就不述了,文中写父亲是“忠孝所以成其才,才所以济其学”。
    我想中通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通的学术造诣深得家学传承,莫不是在陪中与父切磋研讨和思考所得。
    陪妻子。中通对妻子陈舜英可谓情深意笃。翻看文人诗集不少,大都风花雪月,少数有情人会偶尔有《寄内》或《答内》,隐隐约约含含蓄蓄表达一点思念之情,这都是稀罕物了。而《陪集》中,中通一首一首情诗,深情款款,直叙相思。
    《次韵答内》
    明月离人各一涯,碧空相对半楼斜。
    离人不及天边月,月在天边影到家。
    想说的话太多啊,意犹未尽,丢了笔又有话说,《又答》
    临风咫尺是天涯,独卧楼头月影斜。

    寄语卿卿休堕泪,梦魂无禁尚还家。
    一声卿卿,仿佛呼唤就在耳边,舜英哭着笑了,心都化了。远游的中通,就这样似从未远离,他是用心在陪伴舜英。
    还有一首《远别离》,即将出门,给母亲给兄长给弟弟给舜英给孩子每人一阙,叮咛祝福,诉说离情,人未离开,心已不舍。篇幅有限,只摘给舜英的来看:

    远别离,离房中。
    生为大家女,母家居江东。
    十七为我妇,十八来吾桐。
    藜藿常不饱,依然笑语同。
    我父出世外,我母心忡忡。
    汝父亦已变,汝母今飘蓬。
    我今往视之,不必虑途穷。
    我母即汝母我何忧,
    汝母亦我母汝勿愁。
    去去非浪游,不为汝暂留。

    我今喜汝大家女无大家习,

    古尔离时相与泣。
    陪岳家。中通爱屋及乌,在岳父陈名夏变节又被清廷所杀,内兄贬的贬,谪的谪的情况下,一如既往,对岳母和内兄的孩子频频予以看望和照顾。
    《省岳母强太夫人于强埠》

    廿年多难卧荒丘,门掩藤萝失旧游。
    万里关河人未返,七旬衰白泪空流。
    只余相国楸梧冷,遗得公孙眠食忧。
    莫道诗书无世泽,文名犹自满神州。
    岳母从相国夫人到晚景沦落,如此清凉,中通的省望带给老岳母的是莫大安慰,始信人间尚有真情在。岳母后来突然离世,家中贫困至极,幸亏中通提前给岳母购了棺木才得以下葬,中通还提出要将岳父母葬在一起,“墓当从合并,棺幸未蹉跎。”
    有婿如此,当是陈名夏失败的一生唯一正确的选择。
    中通少年时隐姓埋名避难陈名夏兄弟陈以行家,甚至是瞒了岳父陈名夏的。吕母抚中通为子至十五岁送其还家,中通对吕母也是念念在心,“十有五年别,相逢只垂泪。”吕母之恩非言可悉,惟有垂泪而已。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情深处。
    中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纯粹写景即事的文并不多,每首诗都含情,每首诗都是与人的对话。
    而今,亲情友情日益淡薄的人间,陪,成了一种奢望。呼唤更多的男人都叫陪陪。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